32歲重病女博士:在生死面前,買車、買房、加班都不是什麼問題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于慢性自盡),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
09年患乳腺癌的復旦女博士于娟,在當時引起許多媒體報道的關注,她的故事與她死后出版的書《此生未完成》為當時的人們帶來許多感悟。
當一位年輕的博士患上癌癥切身感受到生命可貴后,她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的一生。
1.幸福與幸運
互聯網剛興起的幾年內,人們從一個小屏幕中看到了大千世界,一位女博士的博客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她的博客名是「活著就是王道」。
發出如此感慨的人是一位風華正茂,正處于她人生高光時刻的于娟。
于娟是復旦大學社會學的一名講師,一家人雖不富裕但也屬于小康,生活蒸蒸日上一切都在正軌上。
她的前半生是如此順暢。
1978年,于娟出生于山東一個小縣城,父母祖父母都是知書達理的人,家中父親與祖父從事生意所以與多數人相比,她的生活還算優越。
在充滿溫馨和快樂的環境下長大的于娟格外好學,這也與母親對她的教育密不可分。
從小學到國中到高中,于娟的成績都名列前茅,1996年大學聯考時,她以全班前幾的成績考入上海交大這所雙一流的高等大學,成為全家的驕傲。
在這所無數人的夢想學府中,于娟不僅收獲了知識,還收獲了愛情,讓人艷羨不已。
1996年于娟的丈夫趙斌元正在交大攻讀博士,在學校飲水思源英語角的一次討論中,開朗活潑有點男孩子氣的于娟,一下就擊中了趙斌元的心。
青春洋溢的校園內,一場青澀的愛情萌芽了。
戀愛四年,大學畢業的于娟從愛情中也畢業了,她與趙斌元結為夫妻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當時的趙斌元選擇留校任教,于娟則是選擇了一家公司做文案工作,兩人的事業都是剛起步的階段前景良好。
但于娟自來是一名上進心強的女人,僅僅是一份本科學歷和一份看似穩定的工作并不是她的追求,她一直以來的夢想都是復旦大學。
得到丈夫的支持后,于娟辭掉了工作開始全力備戰考研,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學習上,家里的書籍資料摞得老高。
一年過去終于等到成績出來那日,于娟滿懷期待的去查詢自己的成績,卻遺憾的發現自己并沒有考上。
落榜讓于娟備受打擊,她覺得是自己還不夠努力,于是這份低落沒持續多久就在新的備考計劃中結束了。
于娟總結經驗后決定離開現在的居所,在復旦大學附近租房備考,這一次她決定拼盡全力。
備考的一年中她與丈夫很少見面,每天都沉浸在書本和考題中,開始的幾個月一切都還正常,但越是臨近考試她的壓力越大。
上一次的失敗與不斷臨近的考期,讓于娟每日都在巨大的壓力下無法自拔,她的睡眠與飲食都變得極為不規律,常常為了背書做題熬夜到凌晨。
這樣的生活在考前幾個月就是于娟的家常便飯,她絲毫沒有意識到她為自己的身體埋下了怎樣的隱患。
壓力、學習、熬夜、壓力……
痛苦的循環往復終于在最后一刻交卷的剎那間徹底結束。
一年的辛苦沒有白費,01年七月于娟被復旦大學錄取。
9月入學前,于娟在日本與正在出差的丈夫共度了兩個月的二人世界,那段時間是這對小夫妻結婚兩年后真正在一起生活的兩個月。
丈夫趙斌元說: 「我們倆在日本共度的兩個月,是我一生中真正的[夫·妻·生·活]。」
離開纏綿的日本后,于娟回到校園,再次與丈夫分離。
兩年的時光很快,2004年于娟即將畢業,彼時學校有挪威留學的報名資格,于娟對此動了心。
去挪威留學像一道咒語將她深深吸引,而于娟從不想放棄提高自己的機會。
與丈夫的一次剖心交談后,她踏上了去往挪威的飛機。
在挪威留學了兩年,07年1月于娟獲得了碩士與博士學位,學成歸來的她與丈夫一樣選擇留校任教,在自己熱愛的學校里教學無疑是于娟最好的選擇。
可就在一切都有條不紊地發展著時,于娟陷入了迷茫,生活的壓力,論文的煩惱、家庭的負擔等等一切讓于娟難以一下子適應,加上與丈夫的長期分離,兩人的吵架也變得頻繁。
在環環相扣的壓力鏈中這一家人無一幸免。
07年是于娟比備考研究生還要痛苦的一年,對她丈夫來說也同樣如此,但在年末接近尾聲時,一個轉機出現,將他們再一次帶上了新的旅途。
2.幸福與不幸
于娟一家人春節回到了老家過年,趕在回上海的前幾天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這個小生命的到來,為處于生活旋渦的這對夫妻帶來了一份救贖,也帶來了幸運。
08年九月,于娟誕下了一個健康可愛的小男孩。
有了孩子的于娟雖然要比平日辛苦許多,但她卻樂在其中,這個可愛的孩子不知為她帶來了多少快樂。
初為人母,她每天都在與朋友們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和心得,丈夫趙斌元直感嘆于娟居然有這麼多朋友。
在不知不覺中,于娟又變回了從前那個開朗愛笑的女孩,往日的那些煩惱都煙消云散,未來的一切都是那麼明亮。
09年九月結束產假的于娟滿懷熱情地回到學校任教,就在她準備大展拳腳重回舞台的一刻,意外來臨。
往日都能輕松解決的繁忙工作如今讓她感到疲憊,起初于娟只以為是自己休息太久不適應的緣故,但當身體傳來一陣陣劇痛時,她隱約意識到,似乎有哪里不對。
09年十一月,一次劇烈的疼痛讓于娟選擇不再忍耐,在丈夫的陪伴下她在醫院做了一系列檢查。
結果出來后,醫生說是血液問題或者有癌癥的可能,但由于無法確定病因這一次的檢查并未起到多大的幫助。
吃著醫生開的藥,于娟的疼痛似乎并未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12月19日的早晨,一陣劇痛來襲,讓她倒地不起,丈夫趙斌元趕忙將于娟送去醫院。
這一次醫生為于娟安排了CT檢查,懷疑是多發性骨髓瘤,依舊沒有醫治方案和確診說明。
于娟的疼痛這一次沒能好轉,情況嚴重之下她被緊急轉移到瑞金醫院急診,骨髓瘤被排除,但遺憾的是依舊沒法確定病因,沒法收治。
一家人心急如焚,直到12月30日瑞安腫瘤醫院收治了于娟,并開始為她治療。
數日的疼痛早已將于娟折磨得不成樣子,躺在病床上的她氣若游絲,想不通自己這是怎麼了。
幾日的治療后,病理分析結果送到了他們手中,確定為乳腺癌骨轉移。
接著于娟被轉送瑞金乳腺診治中心,經過穿刺活檢被確診乳腺癌晚期最多不過兩年。
得知自己得了癌癥的于娟并未多悲傷,她不想讓家人看出她的痛苦與難過,在剛聽到消息時,她甚至哈哈大笑。
由于家人的隱瞞,于娟還未意識到自己已是晚期, 她覺得如果自己配合治療改變生活狀態就可以治好,乳腺癌和別的癌癥相比似乎沒有那麼嚴重。
樂觀的心態似乎確實帶來了好轉,前兩次的化療后于娟的癌生化指標有明顯的下降,也不再疼痛了,并且恢復了一些日常活動。
可以上網后于娟忍不住查詢關于自己的病情,她漸漸發現似乎自己就是網上所說,時日無多的晚期患者。
這個打擊讓她緩不過神,于娟向自己的丈夫確認,但徒勞的安慰無法改變事實。
五次化療后,于娟的指標不在下降反而升高,醫生建議剩下的兩次化療停止,防止出現更嚴重的副作用。
但于娟不想放棄,因為她還不明白這一切治療已經沒有意義了。
于娟想活下去,她太想了,她剛剛才過上自己夢想的生活,剛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
讓她看過現在與未來這麼多美好后又讓她放棄,這太難了。
3.什麼是死亡?
醫生安排的第一階段化療結束后于娟出院回家,十天后她再一次被送進了急診室。
現下病情已經到了臨近的時刻,化療對她不再起效,只能帶來副作用。住院期間她更換了數種治療方案,但都沒什麼用。
高燒、搶救,幾次瀕臨死亡又被拉回人間,對于即將到來的死亡,于娟不敢多想,似乎只要無視它,就還有機會活下去。
第一次搶救后,于娟的身體每況愈下,連走路都困難,只能每日躺在病上。
百般無奈下,丈夫趙斌元開始四處求醫問藥。
他偶然聽說了一處民間中醫可以治愈癌癥,盲目地焦急隱瞞了理性,于娟就這樣被丈夫送往偏僻的山村開始絕食治療。
赤腳醫生的懸壺濟世,不過是為了騙取那些走投無路之人的救命錢。 許是安慰劑效應,開始的十幾天于娟真的產生了癌細胞消失的錯覺。
接著,安慰劑失效了,疼痛和氣喘一遍遍襲擊本就脆弱的身體,失去藥物治療與飲食的營養支撐,于娟再一次陷入了瀕死階段。
丈夫趙斌元接到電話后趕忙將她接回上海,再一次回到醫院的于娟被搶救了回來。
自責與恐懼在二人之間流動,這一次于娟真的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
從生死線上爬回來的于娟有了一份堅定的目標,她要用文字把患病后的一點一滴都記錄下來,于娟說:
「我做不了什麼了,能做的只有無畏施了。」
開始嘗試寫作的于娟明顯有了更好的精神狀態,她發現自己文章的點擊量每天都在增長,許多人都在關心著她,這使她信心倍增。
雖然要忍受疼痛,可為了能做些有意義的事,于娟開始用大量時間來寫作,她想告訴人們她在痛苦中學到了什麼,在死亡中看到了什麼。
在溫柔歡快的字句中,于娟表現得多是豁達與輕松, 很難想象這樣輕松的語言出自一個每日忍受蝕骨疼痛的人,或許她真的在這之中學到了什麼。
日記中的她不斷在尋找著癌癥能為她帶來的,而不是從她這里奪去的。
共計5萬字的「死亡日記」中是她在患癌后的一場新生,她說自己從未像今天這樣看待過自己的生命。
可惜,計劃中將要繼續寫下去的11年12年日記沒能如愿完成。
2011年4月2日,于娟過完了在人世的最后一個生日,兒子趴在他的懷中最后一次感受母親的懷抱。
4月19日,在一片痛苦與扭曲中,于娟在自己最幸福的歲月,離開了人間。
在她死后,有出版社聯系了于娟的丈夫希望把于娟在社交平台發布的日記出版成書,就這樣一本用生命寫就的日記誕生了。
愛學習的于娟,在病中也不忘學些什麼,她這樣樂觀的心態對自己無疑是一種救贖,因為精神的疼痛比身體的疼痛來得更洶涌。
2021年,距離于娟病逝已經過去了10 年。
她的母親舒平放棄了城市優裕繁華的生活,踏上荒山野嶺,承女遺愿。
至今為止她和志愿者在山東曲阜綠化荒山兩萬多畝,種樹超過一千萬棵。
在「中國網事·感動山東」2021年度網絡人物評選中,舒平榮獲「中國網事·感動山東」2021年度網絡人物提名獎。
總結:
風華正茂的年紀,幸福美滿的家庭,在不斷追求的時候,被拋在腦后的是自己的健康。
于娟的故事讓人惋惜,她擁有那麼多的美好,卻享受不了。
在瀕臨死亡后于娟意識到一切都是浮云,唯有簡單純粹的幸福,是我們唯一能擁有的。